查看原文
其他

乾隆时就有“冬季奥运会”?看老北京的冬天怎么玩~

一点儿北京丨京事知多少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数千年来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它特有的“京味儿”——这些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京城珍贵的文化资源。“一点儿北京”栏目将向大家介绍“京味儿”饮食、器物、游艺、风俗与传说等等,让大家对老北京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清·乾隆《冰嬉图》(宫廷画师张为邦、姚文瀚/绘)


皇 家 冰 嬉


老北京的冬天,总是被冰雪覆盖,户外的严寒却挡不住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特别是清代以来,旗人成为城市人群的主体,他们在关外溜冰的方式更被定为国俗。


东北地区寒冬期很长,溜冰在八旗军中是一种必要的军事技能,不过入关后,随着条件的变化,又兼承平日久,它的实用性就大大下降了,渐渐变成一种游戏。既为国俗,自然会受到皇家重视,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冰嬉活动,早年是一场军事技能的大比武,后来慢慢地转化成供皇家观看的表演


从诸多文字和图画的记载来看,皇家冰嬉的场面非常威武壮观,节目也精彩纷呈,堪称北京人玩冰的典范。

清·乾隆《冰嬉图》(宫廷画师张为邦、姚文瀚/绘)


明末,熹宗甚爱冰嬉,常在紫禁城西苑太液池(即今中、南、北海统称)玩耍。


当时,努尔哈赤正处于统一女真各部的鏖战中,一度曾被围困。当时,他的部下穿“乌拉滑子”沿江面冰层急行军,“一日夜行七百里”解了他的困。“乌拉滑子”就是一种铁条底的冰鞋。而据《偶斋诗草》的记载这种铁底冰鞋可能是从中原传到东北的。


铁底冰鞋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滑冰的速度,也改变了这个游戏的面貌。


1623年,在明熹宗乘坐着豪华拖床在冰上腾云驾雾时,努尔哈赤在辽宁太子河上举行了中国第一次冰上运动会,项目包括“抢等”和“抢球”等,也就是速度滑冰和冰球。


清朝的皇帝每年都会举行冰嬉活动,热播电视剧《甄嬛传》对当时盛大的场景进行了再现。在剧中,安陵容通过冰嬉,为雍正皇帝表演了一段“冰上芭蕾”,又重新获宠。


不过,历史上的冰嬉,是不会有妃嫔亲自下场的,表演者都是京城的八旗勇士。每当冰嬉时,皇帝大都要亲临冰场,在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的陪同下,检阅驻京八旗将士和内务府三旗官兵在冰上射箭比赛和冰嬉表演之技。


直到乾隆嘉庆时,每次冰嬉都约有二千多人,场面蔚为壮观。乾隆为此曾写下《御制冰嬉赋》,赋中说“国俗旧有冰嬉,以肆武事”,也就是说,冰嬉是满人一种传统的军事习俗,代代相袭。为了保持这种传统,他还把冰嬉以明文的形式,编入到《大清会典》当中,一方面表示不忘本,一方面也是每年冬天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道光皇帝登基之后,鉴于国家财政日渐紧缺,就只要求内务府的旗人参与了。


每逢冰嬉,多以北、中、南三海的湖面为场地,届时湖面已经结成厚冰,皇帝会乘坐冰床观赏八旗子弟的冰上竞技。冰床,又称拖床,按《金鳌退食笔记》载:寒冬冰冻,以木作平板,下用二足裹以铁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皇上率循旧典,爱于每岁冰坚之候,于太液池聚八旗兵士陈之。


紫禁城内皇家御用的冰床非常豪华讲究,四周用黄缎围成像轿子式样并带有门窗。冰床内还要用毛毡和毛毯围成厚壁,冰床里面设有貂皮软座。冰床下有夹层,里面装的是炭火炉,名字叫“冰床”可实际上是一个豪华舒适的暖床。这张巨大豪华的冰床除了不仅是皇帝观看冰嬉大会的专用包间,平日里,皇帝还经常乘着它在太液池上滑行,观赏银装素裹、苍茫浩渺的雪景。皇帝检阅完八旗冰鞋营士兵的英姿之后,冰嬉大会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冰嬉开始后,表演最多的冰上竞技有两项,一种叫“掷球”,

一种叫“抢等”。“掷球”是一种团队竞技,按《金鳌退食笔记》记载:


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伍而立,以皮作球,掷于其中,俟其将堕,群起而攻之,以得者为胜。


其实皇家冰嬉,也并不局限于溜冰,还有的项目类似于今天的滑雪,当年被称为“打滑挞”。晚清时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对此进行过描述:


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


表演打滑挞,首先要在湖面上用水浇出一坐高三四丈的冰山,参赛的选手穿着带毛的猪皮鞋,据说这样的鞋底格外滑,也就是原文中说的“其滑更甚”,然后从冰山上滑下来,始终保持着上身挺立的姿态,最后获胜以落地平稳为标准,就好像现在的体操比赛,落地是否平稳,算作一个评判标准一样。


除了竞技比赛之外,皇家冰嬉还有个人或多人的冰上特技表演,很像现在的花样滑冰,不过那个时候的花样滑冰,大概只能列作比赛之余的表演赛,没有评委,也没有名次,常见的绝活有金鸡独立、蜻蜓点水、紫燕穿波、凤凰展翅、哪吒探海、朝天蹬、千斤坠等等。这些表演者,虽然每年冬天都要在皇上面前大显身手,但平时就是普通的旗人,他们也常把这些皇上常看的绝活在民间展现。


乾隆皇帝曾对八旗军士在冰上的表演大加称赞,把他们比喻为陆地的马、水中的船和鱼,以及云中的鹰,可见当时冰嬉者技艺的高超,那种在冰面上的自如,真是无以复加了。


民 间 冰 乐


老北京人玩冰,起码从清代就开始流行了。民间冰乐与皇家冰嬉不同,皇家追求的是威严,突出恢宏壮丽,讲的是排场,民间追求的是娱乐性,玩的种类更加丰富。老百姓滑冰没有固定的场所,只要有足够的冰,就是好去处。早年间,天然冰场非常多,护城河、什刹海,包括通惠河,都是游人如织。


老百姓玩冰,并不以表演为重,而以长距离溜冰最为擅长。三五知己,嬉戏于冰上,没有裁判,就不能像皇家那样较量“短道速滑”,赛的是长距离耐力。


长道溜冰属于竞技,冰车则纯粹属于休闲。早年间,还没有现在这样小巧的冰车,主要坐的还是像床一样的大木板。

冰车


每到冬天,北京的河岸上就会有以冰床为业的人,像水中的摆渡船一样,拉着冰床接送往来的客人,这是冬日独特的交通工具。渐渐地,交通工具又成了供人们游玩的营生。有人把几个冰床连接在一起,可以让很多人一起坐在上面,一边观赏两岸的美景,一边把酒言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北京的冬天,是历代文人吐槽的重点对象——冷得似乎有些无情,诚如梁实秋笔下所言“说起冬天,不寒而栗”。不过,在老北京人的心中,不论北京的冬天有多冷,都是有温度的,那些热热闹闹的冰上运动就是冬天里的那股热乎气儿。


内容摘编自《会玩儿——老北京的休闲生活》杨原/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北京长城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功能

北京核酸检测信息统一平台上线,可实现快速预约、结果查询等!

黄鹤:“十四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创新发展的统筹融合策略探讨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